
主讲人: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;具有心理学、社会学、家庭教育等专业背景,接受过我国多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的教学、指导。自2008年大学攻读心理学以来,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学习与深造。不断地进行自己成长与完善,并定期地接受专业的督导,心理咨询多年,具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。
考前焦虑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,总在家长和孩子最紧张的时候落下。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孩子翻来覆去睡不着,你却只能在门外焦灼地踱步;孩子把试卷揉成一团扔在地上,你却不知如何安慰;明明已经尽力辅导,孩子却说"我考不好也没关系"。这些时刻,焦虑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,而是整个家庭共同面对的挑战。
去年冬天,我接诊过一个叫小明的初三学生。这个聪明的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出现严重失眠,甚至在考场外不停地踱步。他的父母每天早起准备早餐,却总在孩子面前强颜欢笑。直到某次家长会上,孩子母亲红着眼眶问我:"老师,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?为什么孩子越努力越崩溃?"那一刻,我意识到考前焦虑的根源往往藏在父母的过度关注里。
展开剩余51%在咨询室里,我让小明画下最近一个月的焦虑曲线。当看到那些尖锐的波峰时,他突然哽咽:"原来我的焦虑像被风吹皱的湖面,一点风吹草动就泛起涟漪。"通过认知行为疗法,我们逐步帮他识别那些"考不好就完蛋"的灾难化思维。当孩子学会用呼吸练习代替胡思乱想时,他的父母也学会了在客厅播放轻音乐,而不是在房间外敲门催促。
真正的陪伴不是紧盯着分数,而是看见孩子内心的波动。我建议家长建立"焦虑晴雨表":每天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孩子的情绪状态,而不是用"加油""别怕"这样的空洞口号。当孩子出现考试焦虑时,不妨和他一起做些简单的动作:比如用手指在桌面上画圈,或者用手机播放白噪音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往往能让孩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我处理过数百个类似的案例,发现最有效的陪伴方式是"三不原则":不比较、不施压、不忽视。当孩子说"我总考不好"时,可以轻轻握住他的手说:"你看,你已经比昨天多做了三道题";当孩子抱怨"妈妈总说我太慢"时,可以微笑着说:"我们先一起整理错题本好吗";当孩子默默流泪时,可以递上温水说:"想说就说,我在这里"。
考前焦虑就像春天的过敏,需要温柔而专业的应对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应对方式。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焦虑困扰,不妨从今晚开始:放下手机,和孩子聊聊天,用温暖的语气说"我理解你的感受"。真正的成长,往往始于一次真诚的对话,而改变的种子,就藏在这些细微的陪伴中。下一次咨询,我会和你分享更多具体的方法,但此刻,让我们先从理解开始。
发布于:安徽省垒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